你以为建个官微说电影好看就是营销?

自2011年开始,这张中国文化的新名片已然成为中外电影交流的平台。随着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观看电影已经成为非常普遍日常的大众娱乐方式,每年院线电影的竞争异常激烈,营销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微信图片_20180731094421.jpg

在中国电影刚刚腾飞的阶段,以微博、微信、论坛和网络视频等为代表的网络整合营销方式,以“成本低、效果好”的优势对电影票房起到非常显著的刺激作用。

比如《失恋33天》,包含拍摄、制片、后期、宣传等等流程在内,以不到890万的低成本创造了高达3.5亿的票房并且超过同期上映的三部好莱坞大片票房总和,成为当之无愧的电影黑马。

但是随着网络营销的日益成熟,营销手段同质化现象严,同时自媒体的扩散使得渠道碎片化,观众的注意力越来越分散,每天接收海量的信息供应,即使有新花样新玩法也比以前更难以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因此,电影营销要想有所突破做出成绩,离不开精准二字。


提炼电影核心DNA,精准匹配目标观众。

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院线上映电影中不乏《摔跤吧!爸爸》、《天才枪手》和《寻梦环游记》等前期宣传效果一般而后期依靠口碑发酵成为既叫座又叫好的黑马电影。 口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要明确电影的气质和表达,分析其主要目标受众的特征,文艺片和战争片的票房显然来源自不同类型的群体,只有宣传对象和实际的核心观众相匹配,电影营销的内容才有意义,效果才会显著,口碑的发酵才能迅速且持续。


屹潮评论

口碑营销对任何一个品牌和企业而言都是重中之重,明确电影的气质实际上就是精准提炼产品的核心信息,以此为据分析目标用户群体,爱好刺激动作大片的观众看完温吞慢节奏的文艺片,几乎是不可能主动在社交网络上发表正面评价,甚至可能引导负面舆论。因此产品DNA和目标用户的匹配十分关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营销的成功与否。


信息渠道碎片化,精准投放是关键。

 自新媒体崛起之后,传统媒体可谓是日渐式微,流量不断分出,凝聚力和影响力受到冲击。以前,营销内容较少且投放渠道集中,所以一部电影通过宣传很容易吸引观众注意力。

而自媒体的发展则使得渠道碎片化,观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和内容都产生了质的升级。因此,思考核心观众的习惯和偏好,依据专业的数据分析,完成投放渠道的精准选择,是电影营销的关键之一。


屹潮评论

传统营销更多的是面向大众广撒网,难以评估效果和转化率。随着市场的发展和进步,精准营销越来越成为大势所趋,有策略有针对地投放内容给核心受众,无疑会事半功倍。企业的品牌建设和产品宣传也面临着同样的境况,粗放式的盲目营销并不能有效提升转化率,精准才是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如今想通过模式已经成熟且固化的营销方式引爆一部电影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有这么一套标配宣传,也就意味着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没有进行宣传。

若想争夺市场,务必求新求变,抛弃那些华而不实的玩法,回归电影本身、精准提炼气质的同时,把内容传达给该知道、想知道的观众那儿,才是每个电影营销工作者该做的正事。



(图文/屹潮网络编辑部整理发布)